1、翻譯: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
(資料圖片)
2、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xiāng)。
3、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nèi)不覺遙遠。
4、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
5、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6、原文: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7、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8、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9、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0、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11、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diào)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12、第三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13、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
14、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diào)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nèi)容獨樹碑石。
15、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16、擴展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長安的時候?qū)懙摹?/p>
17、“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
18、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19、作者簡介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20、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
21、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
22、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并稱“初唐四杰”。
23、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
24、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25、”“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
26、“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
27、“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
28、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
29、“輔”,輔佐,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
30、“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
31、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
32、“風煙望五津”。
33、“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
34、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
35、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
36、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lián)系。
37、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
38、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39、 應該指出,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
40、那么為什么這樣寫呢?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于幾席,覽千春于瞬息。
41、“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③從河源直看到東海。
42、“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④從三峽直看到長安。
43、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44、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45、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啊!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
46、開頭兩句調(diào)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
47、這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
48、開頭如千尺懸瀑,從云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49、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diào)從凄惻轉為豪邁。
50、“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51、”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我們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襟懷真的可以囊括世界;這兩行名句發(fā)出的光亮簡直要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
52、詩的氣勢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瀾,象大鵬舉起翅膀,挾著渾渾的旋風直沖霄漢,顯出詩人的絕大筆力。
53、從詩的誕生至今,一千多年過去了。
54、這漫長的年代已經(jīng)抹去了許多王朝,卻沒有能夠使這兩句詩喪失活力,它至今還廣泛流傳,使讀者為之拍案叫絕。
55、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56、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
57、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
58、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
59、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
60、我們欣賞古代的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fā)展。
61、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62、 熟悉漢魏詩的人,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同曹子建《贈白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種聯(lián)系。
63、曹詩是這樣的:“心悲動我神,棄置勿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64、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
65、憂思成疾疹,毋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王勃的詩,顯然受到曹詩的影響,是從曹詩脫化而來的,但兩者卻大有不同之處。
66、曹子建滿懷幽憤,⑤他的上述一番話是極無聊賴,強作排遣之詞,所以情思纏綿,語調(diào)沉郁。
67、王勃雖然也經(jīng)挫折,但畢竟年少,他的一番話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矯健、語調(diào)明快。
68、有人講,王詩勝過曹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69、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70、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1、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72、[編輯本段]【導讀】 一位朋友要遠去四川做官,詩人作此詩相贈。
73、全詩先收后放,先說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別之意,然后陡然一轉,說那里沒有朋友呢,男兒分別,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兒態(tài)呢?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尤其是“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名句。
74、這首詩應當說是送別詩的精品。
75、[編輯本段]【翻譯】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76、 風煙滾滾,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77、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78、 四海之內(nèi)只要有了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79、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80、 譯文二: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81、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82、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83、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84、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 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85、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86、 只要四海之內(nèi)有一知己朋友, 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87、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 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88、 譯文四: (即將告別)由三秦環(huán)繞護衛(wèi)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
89、(我)同您(此時)都懷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離鄉(xiāng)在外做官的人。
90、(只要)四海之內(nèi)有著知心朋友,(即使)遠隔萬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9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92、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93、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94、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9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的時候?qū)懙摹?/p>
96、“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
97、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98、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99、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
100、“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
101、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xiāng)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兩句表現(xiàn)的感情很真摯,態(tài)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102、本文選自《王子安集》 少府:官名。
103、 之:到,往。
104、 蜀州:現(xiàn)在四川崇州。
105、也作蜀川。
106、 城闕:帝王居住的城,這里指唐朝的京城長安。
107、闕,原意是宮門前的望樓 輔:以……為捕,這里是拱衛(wèi)的意思。
108、 三秦:這里泛指秦嶺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區(qū)。
109、本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qū)。
110、秦亡后,項羽三分秦故地關中,以封秦朝三個降將,因此關中又稱“三秦”。
111、 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譯為:在風煙中。
112、全句是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113、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114、這里泛指蜀川。
115、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16、 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即全國各地。
117、古人認為陸地的四周都為大海所包圍,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nèi)。
118、 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119、 比鄰:并鄰,近鄰。
120、 無為:不要。
121、 歧路:岔路。
122、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123、 沾巾:淚水沾濕衣服。
124、意思是揮淚告別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125、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126、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127、 四海之內(nèi)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128、 請別在分手的歧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129、譯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130、 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
131、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132、 四海之內(nèi)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133、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 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134、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135、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diào)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136、第三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137、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138、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
139、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diào)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140、 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14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42、”兩句,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14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144、“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
145、“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
146、“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
147、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
148、“輔”,輔佐,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
149、“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
150、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
151、“風煙望五津”。
152、“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
153、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
154、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
155、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lián)系。
156、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
157、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158、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
159、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于幾席,覽千春于瞬息。
160、“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
161、“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
162、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163、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164、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
165、開頭兩句調(diào)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
166、這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
167、開頭如千尺懸瀑,從云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168、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diào)從凄惻轉為豪邁。
169、“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70、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171、氣象闊達,志趣高遠,表現(xiàn)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172、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173、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
174、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
175、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
176、欣賞古代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fā)展。
177、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