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粉、粉蟲、生榨粉、粽子、芝麻糊……作為老南寧地標之一的水街,藏著不少老南寧的美食,很多老店開了幾十年,年代久遠。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變遷,越來越多的新商業(yè)圈層出不窮,我們記憶中的老南寧味道如今有什么變化?年輕人喜歡這些老南寧美食嗎?
▲傍晚時分,黃阿婆玉蘭粉蟲店生意紅火。見習記者 馮源 攝
走訪:年輕人也喜歡“打卡”老南寧美食
日前,記者來到水街美食城,進門入口處左邊便是為了吸引年輕人所設(shè)立的一排夾娃娃機,右邊則是售賣各類糕點的鋪面,整齊地擺放著黑芝麻軟糕、山楂卷、云片糕、芋頭糕等傳統(tǒng)糕點。再往里走便是售賣各類傳統(tǒng)糖水的商家,價格十分親民,兩碗糖水僅需5元,種類包括綠豆海帶糖水、芝麻糊、銀耳紅棗糖水等。
傍晚時分,記者沿著水街漫步,黃記水街老牌粽店、黃阿婆水街豬手林、老水街黃阿婆玉蘭粉蟲店等老店,不少食客正在點餐。走進老水街黃阿婆玉蘭粉蟲店,抬頭便看到掛滿一墻的各類美食大賽獎牌。一名年輕食客說,他是外地來的游客,通過本地朋友的介紹來這里品嘗南寧的特色美食,這家粉蟲店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開始還不敢吃,粉蟲的外形乍一看像一條條蟲子,但是吃進嘴里卻是嘎吱嘎吱的彈牙口感,外面包裹著濃濃的醬汁,口感獨特,味道也不錯。”
粉蟲是廣西傳統(tǒng)小吃之一,始于清代,因成品形似蟲子而得名。制作時需先將秈米洗凈浸透,磨成米漿,再蒸成濕粉團置鍋內(nèi)煮至半熟,起鍋揉搓至軟硬適度有韌性的粉團,然后扯下小段在專用竹箕背搓成條狀,置于蒸籠蒸熟。整個制作流程約10個小時。
▲老友鮮肉粉蟲最受歡迎。見習記者 馮源 攝
傳承:制作手藝代代相傳留住老客吸引新客
黃阿婆玉蘭粉蟲店第四代傳承人周麗娜告訴記者,作為一家營業(yè)時間超過60年老店的老板,她仍有著不輸于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想法。前些年,周麗娜曾根據(jù)粉蟲特點制作了川味粉蟲。同時,她也會因身邊的朋友推薦去打卡各地美食從中學習新的配方。
周麗娜也曾嘗試在埌東等地開連鎖店,但是考慮到租金成本、員工培訓、分店店長和自己的經(jīng)營理念的分歧等問題,最終作罷。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如今的黃阿婆玉蘭粉蟲店也開啟了美團外賣服務(wù)。周麗娜坦言,外賣平臺抽成雖高,每單所獲利潤并不多,但在疫情的影響下,外賣平臺的出現(xiàn)確實有效解決了粉蟲店不能堂食的問題。
相較于網(wǎng)絡(luò)上爆火的各類新興美食店,老店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周邊的街坊鄰居就像朋友一般,周麗娜能夠記住許多熟客的喜好,如是否要豆豉、能否吃辣等。在記者采訪期間,多位老街坊陸續(xù)來此就餐。有的老顧客看到周麗娜,也不多言,出示微信付款記錄,熟門熟路地走到窗口拎走了一份預訂的粉蟲。周麗娜笑著說:“我們這家店開了很多年,那些叔叔阿姨都記著我們的味道,有些住在埌東等地的顧客每周都會坐公交車來吃一份粉蟲。”
對于老店的傳承問題,周麗娜并不擔心。她開心地表示:“我的兩個孩子現(xiàn)在也會做粉蟲,未來即使他們不繼承這家店,手藝也能傳承下去了。”在周麗娜看來,孩子未來的路要讓孩子自己探索,這家店仍然是他們未來的港灣。
根據(jù)周麗娜的統(tǒng)計,店內(nèi)賣得最好的就是老友鮮肉粉蟲。酸辣開胃的老友味道無論在什么季節(jié)都有著大批“粉絲”。“在新冠疫情之前還有好多年輕人打卡我們店的粉蟲,有的顧客在北海、欽州一帶,為了吃一碗粉蟲還會專程開車來南寧。”
在水街美食城內(nèi),年輕食客正在購買芋頭糕。見習記者 馮源 攝
情懷:老南寧美食成為鏈接童年記憶的錨點
張鑫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剛參加工作的她對于自己童年里的老南寧味道仍然念念不忘。“小時候電動自行車還不是很普及,乘坐40多分鐘的公交車,只為了吃一碗老水街的生榨米粉。這碗生榨米粉已經(jīng)成為我童年的深刻記憶點。”
時至今日,張鑫仍然對老南寧的味道情有獨鐘。相比于新開的各類“網(wǎng)紅打卡店”,她更喜歡在休息日去一些街頭的老店坐一下午,和附近的街坊鄰居聊聊天。“大學期間我已經(jīng)給很多朋友推薦了這些老店,這些店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在張鑫看來,從小吃到大的老店往往有著獨特的味道,老店的人情味更是無可替代的。
對于張鑫的父親張先生來說,讓他仍念念不忘的是百貨大樓附近水塔腳下的蒸餃、卷筒粉、老友粉、甜酒等美食。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朝陽路附近的冰磚。炎熱的夏天里,朋友們圍在一起吃冰磚已成為他珍藏于心的美好回憶,“以前的冰磚是用紙包著的,一塊一塊地賣,味道也很純粹,沒有太多的添加劑”。
張先生還回憶了記憶里的老南寧蒸餃,“用竹子編織的小籠屜盛滿了蒸餃,在蒸餃下方鋪墊著松針。蒸制的過程中,松針和竹子的清香會浸透餃子的外皮,一口下去唇齒留香”。在濕冷的冬天,站在店門口,望著人來人往的街道,嗅著籠屜中飄散地帶著松針清香的蒸汽,這是張先生魂牽夢縈之景。
小蘇是桂林人,剛來南寧工作不久的他熱衷于“打卡”各式各樣的美食。在社交賬號上,也總能看到他對各種店鋪的銳利點評。他告訴記者:“網(wǎng)紅店在裝修上會比街邊的蒼蠅館子更整潔,也更能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但同時,這些店往往更容易‘踩雷’。”在他看來,那些被口口相傳的老店,已用味道征服了食客幾十年,“打卡”這些老店基本都不會讓自己失望。
建議:在技藝上創(chuàng)新突破在味道上傳承還原
南寧餐飲協(xié)會會長梁海寧介紹,老南寧美食種類繁多,既有芝麻糊、芋頭糕、粉蟲這些街頭小吃,也有用雞鴨魚肉所制成的各類“硬菜”,柚子皮、芝麻糊、槐花粉、粉蟲、松子魚、雞茸宴、香酥鴨等都是老南寧人的回憶。
梁海寧認為,老南寧美食想要傳承就必須要創(chuàng)新,不斷根據(jù)經(jīng)濟和人文發(fā)展的過程形成新的飲食文化。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曾在街頭的南寧美食走進了各大飯店。例如,南寧飯店、五一飯店、濮園等飯店都推出了南寧風味的特色菜。
梁海寧介紹,隨著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而制作食物是南寧美食的一大特點。如:南寧天氣濕熱,清補涼、芋泥糕等美食是夏天街頭常見美食。而當下雨濕冷時,姜糖水、姜糖地瓜這些食物就會占據(jù)街頭巷尾,成為老南寧人特殊的回憶。季節(jié)性的特點還體現(xiàn)在用料上。以湯圓為例,浙江一帶的湯圓是芝麻、花生餡的,而南寧的湯圓則會根據(jù)節(jié)氣特點,采用時令蔬菜制作豆角餡的湯圓?,F(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保鮮、存儲、運輸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得老南寧美食的季節(jié)性特點不再這么明顯。
老南寧的美食還注重康養(yǎng)、食療功能。梁海寧說,以前南寧人感冒會吃老友粉,因為當時的老友粉采用的是自然發(fā)酵的酸筍,粉中的辣味和提鮮所用的是胡椒,這些材料融于湯料中,能夠起到驅(qū)寒除濕的作用。
“不吃一碗老友粉怎么能算到了南寧?這才是地域文化的體現(xiàn)。”梁海寧認為,地域文化的產(chǎn)物在美食上都能得到體現(xiàn),當前南寧美食遇到的困境在于沒有形成很好的規(guī)劃,應該多學習學習成都、重慶等地的宣傳、營銷模式,推動南寧旅游美食集散地標桿的建立。
梁海寧表示,老南寧美食日后的道路應該是在制作技藝和擺盤裝飾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味道上進行還原。店家不應只在店面裝修的表面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從味道上仔細鉆研。例如老友粉,可以對傳統(tǒng)做法進行改良,傳統(tǒng)做法中使用的自然發(fā)酵的酸筍容易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現(xiàn)在可以使用酵素發(fā)酵,達到老友粉中獨特的酸味的同時對人體還能起到排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