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北宋文人歐陽修在正月十五寫下的《生查子·元夕》,將不同時空的場景串聯(lián)起來,寫出一位女子悲戚的愛情故事,成為流傳近千年的經典。
元宵節(jié)這天,有情人為何在月上柳梢時相約互訴衷腸?這和情人節(jié)有什么關系?中國古代的“正宗”情人節(jié)到底是哪天?
七夕不是情人節(jié),是“女生節(jié)”?
在許多人印象中,每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是古代的情人節(jié)。但也有觀點認為,古人談戀愛,并不在七夕,歷史上的七夕跟情人節(jié)沒有一點關系。
“七夕”準確來說叫做“乞巧節(jié)”,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起源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但這個傳說僅僅只是說織女和牛郎的愛情,并不是慶祝牛郎織女的“鵲橋會”。
在古代,七夕時,未婚少女會成群結隊地游玩,向織女星乞求變得心靈手巧,并展開各種女工的比賽。用現在的話說,七夕應該是“女生節(jié)”,是閨蜜們聚會的一天。
古代青年男女在“元宵節(jié)”相會
既然七夕不是情人節(jié),那古代有情人節(jié)嗎?答案是,有,那就是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也叫“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官府會下令特許打開坊門,弛禁三夜,任由人們徹夜狂歡。平日足不出戶的女子可在這天出門賞燈,這也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和傳情達意的好機會。雖然元宵節(jié)的由來不是為了撮合男女相會,但從習俗來看,元宵節(jié)比七夕節(jié)更具有“中國情人節(jié)”的味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的即是元宵夜的情景。在現代電視劇中,也有元宵節(jié)時男女相會的描寫。在《大明宮詞》中,就有太平公主元宵夜邂逅薛紹的場景。
古代“官方認證”的情人節(jié),還有三月初三
其實,在中國古代,具有“情人節(jié)”內涵的節(jié)日,不只有元宵節(jié)。
每年的三月初三,名為上巳節(jié)。在古代,上巳節(jié)來臨時,不但青年男女到郊外春游,官府更是鼓勵男女相會。早在周代,“三月三”就可以說有著法定情人節(jié)的地位。
《周禮》中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就是說,未婚男女沒有特殊理由的,必須參與這場大型相親,而這一天,即使有私奔等行為發(fā)生,也不會遭到禁止。
《古代風俗百圖》也描繪著先秦鄭國民俗:“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游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人們會在上巳節(jié)這天與愛人花下漫步、約會,未婚男女遇到心悅之人,則大膽私訂終身,互贈一束芍藥花為約定。
有學者認為,七夕時屬“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閨怨。而上巳節(jié)正值萬物生長,青春萌動的時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說,古人將上巳節(jié)定為“中國情人節(jié)”,非常符合歷史傳統(tǒng)和自然規(guī)律。
宋代以后,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男女之間交往不能太過于親密,并要求婦女“笑不露齒、足不出戶”,這直接導致上巳節(jié)中的重點項目,如臨水祓禊、男女聚會、踏青冶游等很難再進行,上巳節(jié)風俗由此就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但在西南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至今還流傳著男女相會的習俗,如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男女對歌、拋繡球、談情說愛等活動。
標簽: 正宗情人節(jié) 古代中國 不同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