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2020国产精品午夜视频_下载91香蕉视频_丁香婷婷在线观看_日韩在线中文字幕av

青島共有20處不可移動文物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增至90處

來源:青島日報時間:2022-01-20 09:15:20

記者今天從市文物局獲悉,在日前公布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青島共有20處不可移動文物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增至90處。截至目前,青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總數已達到54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4處,各區(qū)、市文物保護單位343處。
 

此次公布的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土山屯墓群等古墓葬,王臺當鋪舊址、東閣崇德宮大殿、東閣千佛閣、沙梁文昌閣等4處古建筑,嶗山摩崖石刻群等石窟寺及石刻,以及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廣興里里院、聞一多故居等14處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建筑。

這其中,土山屯墓群曾于2017年被評為“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fā)現獎”,并入圍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候選名單,其墓葬形制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于研究漢代物質文化生活和區(qū)域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嶗山摩崖石刻是青島地域內現存的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群,不僅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而且是研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嶗山道教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實物資料。

膠東行政公署舊址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qū)設立的最高政權機構,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第一個獨立的地方紅色政權,目前已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和第四批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是我市開展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廣興里里院等現代建筑,年來通過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已經辟建為對外展示開放場館,在文物保護利用方面進行了先行先試的探索,有效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

市文物局相關部門表示,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社會合力。下一步,青島將盡快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完善記錄檔案,制作并安裝標識牌,依法依規(guī)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格局,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就能讓寶貴文物世代傳承、煥發(fā)新的光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青島入選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古墓葬

土山屯墓群

土山屯墓群位于青島市黃島區(qū)張家樓街道辦事處土山屯村東北。地表原共有14座封土,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1年、2016年5月至8月、2017年3月至11月,先后三次聯合對土山屯墓群進行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墓葬200余座,出土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時期的陶器、原始青瓷器、銅器、玉器、漆木器、絲織品等文物2000余件。墓群現存封土5座,2017年9月,被山東省文物局評為“2016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fā)現”,2018年1月入圍中國社科院2017年度“六大考古新發(fā)現”, 2月28日,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終評名單。

土山屯墓群作為魯東南地區(qū)發(fā)掘規(guī)模最大、出土文物最精美且有明確紀年的漢代墓群,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深受南方吳越文化影響。該墓群的發(fā)掘證明西海岸新區(qū)作為秦漢瑯琊郡的核心區(qū)域,堪稱山東齊魯文化與南方吳越文化融合的交匯地。土山屯墓群出土的很多器物在山東乃至全國是首次發(fā)現;鉛鋇琉璃玉席等諸多文物保存程度好于江西?;韬钅钩鐾恋耐惼魑?20余片木牘以及相關文房用具,尤其是縣級公文木牘的發(fā)現在中國簡牘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批文物對研究漢代物質文化生活和區(qū)域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古建筑

王臺當鋪舊址

王臺當鋪舊址位于王臺鎮(zhèn)中村,始建于清末。清咸豐年間,膠縣城有一孫姓富戶在此開設“廣順”當鋪,1857年,東捻軍來到王臺時當鋪倒閉。第二年捻軍撤走后,黃縣又一丁姓富戶在“廣順”舊址上開設了“天有”當鋪。民國時,亂兵搶劫,當鋪倒閉。解放后房屋產權幾經更換,起初是居民,之后是糧食部門、絲綢部門,現在歸屬藝術投資機構管理。當鋪舊址大門面西,面廣和進深各1間,門外建有炮臺。進大門往右一拐就是柜臺。院內東、西、南三面圍房(俗稱圈屋),共70余間,東西廂房各3間,第二、三排庫房西山上各有1間小房,現有南圍房9間,西圍房24間。

當鋪舊址所在的王臺是原膠南的重鎮(zhèn),早在漢代,就是柜縣縣治,王莽設祓同縣,后廢,但王臺一直是座商埠。解放前,王臺有大小商家百余家,因此店鋪特別多,現在是遠聞名的紡織機械重鎮(zhèn)。王臺當鋪舊址作為該地現存的唯一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當鋪,是古代當鋪的實物資料,是原膠南地區(qū)商貿發(fā)展的見證,對研究當地的商業(yè)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實物價值。

東閣崇德宮大殿

東閣崇德宮大殿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度市東閣街道辦事處紅旗路91號。始建元代,元時名“德真觀”,后易為今名,系為紀念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所建,俗稱“老子廟”或“老君廟”,又名“后宮廟”。大殿坐北朝南,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飛檐翹角,斗拱疊羅,莊重典雅,殿宇宏闊,素有“膠東魁觀”之譽。面闊5間,屋面、殿堂長17.2米、寬13.5米、高13.4米,面積為232.2方米。其建筑軸線對稱,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對研究膠東地區(qū)明清時期的歷史及建筑風格提供了一定的實物依據。

東閣崇德宮大殿建筑造型精巧,氣勢宏大,采用宮殿規(guī)制建造大殿。殿堂巍峨,雕梁畫棟,展現出傳統(tǒng)建筑的華美。建筑本身如整體的設計藝術、工程建筑藝術、書畫藝術、雕刻藝術、防腐技術等精巧工藝體現了多方面的藝術要求,這是中國古建筑營造技術的完美體現。其建筑的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技術和工匠的超高技藝,并且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充分體現了我們古人的聰明睿智,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

東閣千佛閣

東閣千佛閣位于青島市度市東閣街道辦事處東閣村。創(chuàng)建于明代天啟年間,崇禎五年遭兵焚。清代順治四年重修。閣通高15米,基高8米,南北長12.7米,東西寬10.5米。全由長條巨石壘成,造型和諧,建筑篤實。中間貫通的一條東西向拱門,是昔日進出城廂的必經之路。閣基南面砌有數十級臺階,可登閣上。閣樓為重檐歇山式,兩重飛檐都四角翹伸,形成凌空欲飛的美姿。千佛閣有著重要的建筑美學和科研價值,它的設計和建筑形制,充分體現了我國古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頂和曲線現象,特點十分鮮明。它承載了明、清、民國歷代眾多的社會、經濟、人文、建筑學等信息,為研究度佛教建筑風格與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沙梁文昌閣

沙梁文昌閣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度市南村鎮(zhèn)沙梁村大街十字路口西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沙梁村地處度東南邊境,清代中期以來,即以科舉功名著稱。晚清時期,該村綦氏得風氣之先,多有弟子到外地學讀書,接受現代文化,學業(yè)和事業(yè)皆有成就。沙梁村舊有文昌閣,后坍塌。民國年間,本村名賈青島市同豐益號總經理綦官晟關心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遵其父遺命,首倡并募集同號股東集資再建文昌閣。沙梁文昌閣建筑工藝精湛,挺拔俊秀,格調獨特。

沙梁文昌閣設計獨出心裁,可謂巧奪天工,文昌閣集我國優(yōu)良亭閣傳統(tǒng)工藝之大成,亦兼收外國建筑工藝之精華,搭配合理自然,結構精巧。文昌閣是我國建筑藝術的杰作,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以其建筑頗具藝術和科研價值而備受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是研究民國時期建筑技術及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三、石窟寺及石刻

嶗山摩崖石刻群

嶗山摩崖石刻群位于嶗山風景名勝區(qū),目前勘察所知數量已達到560余處。摩崖石刻的內容涉及道教詩詞、修真法決、游記、題字、題記、碑記等等,施各種字體書法。

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晉人在小嶗山臺頂完成了第一處刻石。至此一千七百余年來,唐人采藥孫曇,南宋北七真丘處機、元成吉思汗敕諭刻石,明清以來的大學士陳沂、鄒善、巡撫惠齡諸家,代的徐世昌、康有為、傅增湘、蔡元培、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等文人墨客,都曾在嶗山留下足跡。建國后尚有一些重要的紀念碑記。

這些珍貴的歷代摩崖石刻,刻記著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是歷代書法藝術的瑰寶,其意境文辭講究、書法鐫刻精湛,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作為嶗山的重要文化遺產,嶗山摩崖石刻群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得到政府及人民的重視和保護。

四、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建筑

王獻唐墓

王獻唐是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圖書館學家、古籍文獻學家、文字、音韻、金石學家,又通典籍,兼長詩文、書畫,是公認的書畫家和篆刻家,系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山東省政協常委,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王獻唐墓位于青島嶗山區(qū)浮山之南,與康有為墓為鄰,墓呈圓形,前立墓碑,正面刻“王公獻唐先生之墓,曲阜孔德成拜題,1991年元月吉日”。四周砌有石墻、臺階和欄桿,均為花崗巖質地。

王獻唐墓。王雷 攝

王獻唐是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圖書館學家和版本目錄學家,精于文字、音韻、金石、目錄、版本,又通典籍,兼長詩文、書畫和印章。著述有《炎黃氏族文化考》、《山左先哲遺書》、《山東古國考》、《中國古代貨通考》、《泉圖釋》、《讀詩文日記》等50余部,逾千萬字。其一生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但對古錢、文物、書籍等極為熱愛。為搜集古錢等,他不惜重金購買。解放后,為支援國家的博物館建設事業(yè),王獻唐向國家捐獻出越王勾踐劍、李自成闖王印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及5萬冊古籍,表現了他輕財重義的高尚品德。

膠東行政公署舊址

膠東行政公署舊址位于萊西市馬連莊鎮(zhèn)河崖村,2020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第四批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膠東行政公署是戰(zhàn)時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qū)設立的最高政權機構,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第一個獨立的地方紅色政權。膠東行政公署駐河崖期間,組織實施了膠東解放區(qū)的土地復查、民工支前、征兵、干部培訓等重點工作,同時加強后方機關、醫(yī)院和軍工建設,成為華東軍區(qū)軍需供應的主要基地,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膠東行政公署舊址主要由膠東行署舊址、汪道涵舊居、開豐書店舊址、八路胡同(包含戰(zhàn)時郵局舊址、劉曰善舊居、劉曰順舊居、劉曰寬舊居)等組成。銘刻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蘊涵著黨和人民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見證,是寶貴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價值。

文匯中學舊址

文匯中學舊址位于青島市黃島區(qū)張家樓街道辦事處西崔家灘村村南。1933年,本地開明紳士崔仁卿捐資在中灘村創(chuàng)辦“育英初級小學”,1939年遷至現址,設立初中部,并更名為“文匯中學”。興盛時有師生500余人,為抗戰(zhàn)時期青島地區(qū)三處最有名的中學之一。1945年農歷八月十五,文匯中學遷至瑯琊。文匯中學舊址原有房屋三棟,前排9間,后排10間,西側廂房6間,共24間房屋。解放后,此處用作寨里中心小學、聯辦中學和成人教育中心,一度為張家樓鎮(zhèn)敬老院,2014年后養(yǎng)老院遷走,現閑置。

文匯中學舊址建筑外觀典雅,風格具有時代氣息,是當地居民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當時“教育救國”的思想,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fā)展。文匯中學舊址同時是紀念崔仁卿先生的重要歷史建筑。其創(chuàng)辦人、校長崔仁卿曾被通化抗日聯軍任命為臨江縣縣長兼抗日聯軍第八路軍參謀長,因無法堅持才撤回關內,向國民黨當局呈交縣政府印章后,還鄉(xiāng)創(chuàng)辦學校。

黃埠水廠舊址

黃埠水廠舊址位于青島市城陽區(qū)夏莊鎮(zhèn)中黃埠村東,白沙河中游南岸,在青島供水史上是繼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之后的第四個水源地。

黃埠水源地1936年3月開始興建,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停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恢復開工,1942年竣工建成,與黃埠水源地配套的工程:四方山貯水池(三萬噸)也于1942年完工。從1942年至1959年嶗山水庫建成之前,這里是青島市主要送水廠。原廠區(qū)占地61畝,院內古樹成林,環(huán)境靜幽,14棟建筑包括日本兵舍、炮樓、機室、辦公別墅等,大小房間59間,建筑面積1060.95方米。還有一些機件及構筑物,如175千瓦日本三菱電機和道路中的日本古力,也是珍貴的歷史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白沙河過度采沙,造成污染,黃埠水廠逐步退出供水行列。但這座具有70年供水歷史工業(yè)遺存,至今仍保存完好,是青島地區(qū)歷史較長,保存狀況較好的供水工業(yè)遺產,對研究代以來青島水利工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

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安徽路5號,1900年由德國漢堡阿爾托納區(qū)F·A·施密特公司建造,1901年竣工使用,地上三層加塔樓,建筑面積2500方米,建筑面積600米。整棟樓呈現出古典雅致的歐洲氣質建筑風格,也是青島著名的代工業(yè)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王雷 攝

一百多年來,該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彰顯了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該建筑先后作為膠澳郵政局辦公用房、膠澳德意志帝國郵局、解放后的青島市郵電局辦公營業(yè)大樓使用,現為青島郵電博物館,是一個集現代工業(yè)遺產、德式老建筑、郵電專題博物館、科普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文化與旅游場所。該建筑是青島市現存最早的郵電營業(yè)樓,也是青島著名的代工業(yè)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福柏醫(yī)院舊址

福柏醫(yī)院舊址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安徽路21號,建于1906年,占地面積約8432方米,建筑面積1116.63方米,由僑民協會出資經營,由德國人主持院務,醫(yī)院中的外籍西醫(yī),多是以傳教士身份來華的。醫(yī)院的護理工作,也都由歐籍女護士擔任。該醫(yī)院主要為青島歐美僑民提供較為高檔的醫(yī)療、療養(yǎng)服務。1946年冬,閣樓因失火焚毀,于次年將閣樓改為頂式三層樓。值得提及的是,醫(yī)院大樓在西入口處墻壁間鑲嵌有1907年建成時的鋼制模型,這是膠澳唯一被發(fā)現鑲嵌有本樓模型的建筑。

一百多年來,福柏醫(yī)院舊址充分反映了青島的現代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也反映了代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下與帝國主義侵略者殖民以及抗爭的歷史事實;建筑自建成以來從未更改使用用途,是青島地區(qū)乃至整個山東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變遷史的見證與歷史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學研究價值。

聞一多故居

聞一多故居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校園東北角,建于1900年。1930年8月,聞一多應聘來到青島擔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樓內,故此樓又稱“一多樓”。樓前開辟小廣場,樹立了聞一多的雕像。雕像高4.33米,下部為石碑座,上部為低眉沉思的聞一多先生半身雕像。

聞一多故居。王雷 攝

一百多年來,該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彰顯了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該建筑先后作為俾斯麥軍官宿舍、私立青島大學校舍、國立青島大學校舍、國立山東大學校舍、王蒙文學研究所使用,目前,該建筑完成了保護修繕工程,下一步中國海洋大學策劃將其辟建為以聞一多和海大校史為主的文博場館。有著百年歷史的聞一多故居,見證了青島建置130年的滄桑經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追尋歷史故事的地方,同時也承載了青島這座城市的靈魂與榮光,見證了一個漁村化繭成蝶,發(fā)展為沿海開放城市的歷史歲月,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就整體建筑結構方面,也具有著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

廣興里里院

廣興里里院位于青島市市北區(qū)即墨路街道海泊路63號(高密路56號),是由沿街所建的四座三層樓圍成的一處類似大四合院的建筑,為西方商住一體的樓房格局與中國傳統(tǒng)四合院式住宅相結合的產物,廣興里里院是青島最大、最出名的里院建筑之一。該建筑始建于1901年,廣東商人古成章聘請德國建筑師設計了沿博山路的建筑。1914年之后,其他沿街三面建筑陸續(xù)建成。房屋建筑立面為仿歐式,面布局則與中國傳統(tǒng)合院式住宅相似。沿街主要是店面,樓上則為住宅,院內也曾作為市場、戲院、電影院和茶社等功能使用。歷經100余年,主體建筑仍然保存較為完好,基本維持原貌。2019年,市北區(qū)政府對其進行了修繕保護與改造利用,引入新興產業(yè)項目,成為老城區(qū)煥新的樣板工程。

廣興里。王雷 攝

里院建筑是青島特有的傳統(tǒng)民居,是青島“紅瓦綠樹藍天”城市特色的集中體現。廣興里里院是青島最大的老里院之一,兼具西方現代建筑風格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同時,廣興里里院也是城市記憶的承載者,是青島社會變遷的歷史縮影,蘊含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該里院歷經百年風雨滄桑,主體建筑保存狀況依然良好,同時在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基礎上,積極對其進行了修繕更新與有機利用,老里院舊貌換新顏。

禮賢書院舊址

禮賢書院舊址位于青島市市北區(qū)即墨路街道上海路7號,系德國牧師衛(wèi)禮賢在青島創(chuàng)辦的一所綜合寄宿制學校。該建筑是一座帶有閣樓的二層建筑,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西方建筑風格相結合的混合式。衛(wèi)禮賢,是20世紀歐洲最著名的漢學家,他創(chuàng)辦的禮賢書院是青島最早的一所新式學堂,成為清末民初膠州灣地區(qū)新式學堂的樣板。自青島禮賢中學創(chuàng)建伊始,其命運就與青島城市發(fā)展緊密相連,從禮賢中學畢業(yè)的學子長期支撐著青島城建、規(guī)劃、市政系統(tǒng)的行政及業(yè)務部門的半壁江山。

禮賢書院舊址始建于1900年(在今膠州路),1903年在今上海路建新校舍。至今使用已逾百年,建筑仍然保存較為完好,基本維持原貌。2018年8月,全日制初級義務教育中學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七中學遷入辦學,該建筑作為學校行政辦公樓。

即墨紅萬字會舊址

即墨紅萬字會舊址位于青島市即墨區(qū)潮海街道辦事處即墨古城內,即墨紅萬字會成立于 1924年春,是今青島地區(qū)成立時間較早的萬字會機構,全稱“世界紅卍字會即墨分會”(簡稱即墨萬字會)。

即墨萬字會舊址占地面積約350方米,前后兩排,中軸對稱,硬山墻,人字坡屋面,灰色板瓦,有瓦當。前排建筑中間設有主入口,后排建筑為柱廊式??傮w上看,建筑風格取中國傳統(tǒng)樣式,造型簡潔大方,局部采納西式元素,呈現出一定的中西合璧色彩。此處為即墨古城范圍內唯一保存完好的現代文物建筑,具有突出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其存在,為即墨古城注入了現代文化屬和多元文化色彩,呈現了文化遺產的連續(xù)與整體。

世界紅卍字會為代以來中國最早的大型慈善機構,也被認為是一個世界的救災組織。即墨紅萬字會成立于 1924年春,發(fā)起人系當時即墨縣內較有名望的地主、商賈、士紳,以募捐的形式籌集十余萬銀元用以創(chuàng)會。此處作為該地現存的唯一一處現代建筑,是青島地區(qū)現代慈善事業(yè)發(fā)跡和發(fā)展的實物資料,對研究當地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實物價值。同時,此處還將其辟建為“即墨紅萬字會舊址博物館”,成為迄今為止國內第一家萬字會慈善主題博物館。

福順德故樓

福順德故樓位于萊西市興隆街中段,建成于1933年。樓房建成初期,曾開辦過“私營匯兌莊”、“壽康醫(yī)院”和“普愛藥房”,其中“壽康醫(yī)院”是由中共地下黨員姜孟九同志開辦,他以行醫(yī)為名掩護身份,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籌集資金,為我軍槍支彈藥,供蓬、黃、掖地方武裝三聯軍用,并為我地下黨兌換北海銀行鈔票,為抗日戰(zhàn)爭提供經費。

故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小青瓦覆頂。樓后建有三間正房,東、西廂房各七間,與樓房相接,構成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古樸典雅,別具一格,占地600方米,總建筑面積306方米。故樓不僅是我黨開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場所,還曾被日軍侵占5年之久,是侵華日軍罪證的見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勿忘國恥的重要基地。同時,故樓是萊西市現存為數不多的古建筑之一,為民國時特色建筑,對研究膠東地區(qū)傳統(tǒng)四合院的建造規(guī)模、特點及類型提供了實物參考,具有重要意義。

雙山小學舊址

雙山小學舊址位于萊西市夏格莊鎮(zhèn)雙山村,始建于清代,民國二十年(1931年)、上世紀70年代均對校舍進行了改造、擴建,2000年新校建成后棄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存在漏雨現象,2018年夏格莊鎮(zhèn)政府與雙山村聯合對舊址房頂進行了維修。

該小學取地方民居建筑形式,有前、中、后三排校舍,大門門頭造型別致,并與前排校舍的中心開圓形走廊式大門。雙山小學是萊西市保存下來的規(guī)模最大,且基本完好的一座早期學校舊址,在萊西的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厧證價值,是研究地方教育史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紀念意義。同時,舊址建筑為地方民居建筑形式,歷經百年,保存狀況依然基本完好,對研究民國時期膠東地區(qū)的建筑風格有著重要的藝術和研究意義。

中共羅頭村黨支部舊址

中共羅頭村黨支部舊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度市舊店鎮(zhèn)羅頭村村南,原為程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五年,清代修建時為程氏祠堂。曾因火災損毀,1936年擴建時重修。1938年7月,中共膠東特委派共產黨員戰(zhàn)均在此主持成立了中共羅頭村黨支部,成為度縣第一個黨支部。

從建筑藝術價值來看,中共羅頭村黨支部舊址具有中德(國)建筑合二為一的風格,尚有清代建筑風格遺存,是研究民國時期建筑技術及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從歷史價值來看,羅頭村黨支部是中共度黨組織建立、發(fā)展、壯大的始發(fā)地,是度以及膠東半島西部抗日根據地村級民主政權建設的歷史開端,在膠東半島西部和度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研究中國共產黨膠東地區(qū)發(fā)展脈絡提供了大量史料。已成為學紅色歷史文化,緬懷革命先烈的紅色基地,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感恩教育和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交流臺。

中共南海地委舊址

中共南海地委舊址位于青島市度市仁兆鎮(zhèn)東仁兆村。1941年5月,中共南海地委書記劉宿賢、辦事處主任袁超率領南海黨政軍機關,由大澤山區(qū)南遷河里套一帶,深入發(fā)動群眾,開辟了河里套抗日根據地,辦公地點就設立在此處??谷諔?zhàn)爭時期,河里套抗日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和廣大黨員干部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發(fā)生了著名的“淖泥溝戰(zhàn)斗”,河里套根據地因此成為抗戰(zhàn)時期膠東著名的根據地,對于研究膠東地區(qū)抗戰(zhàn)歷史有很高的價值。

中共南海地委舊址原為仁兆鎮(zhèn)東仁兆村一處民居,建于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200余年的歷史。獨院,兩棟房,南北排列,各9間,大門面南。房屋結構為石基、青磚、青瓦和木框架。共兩座。民居長21.80米,寬5.6米,兩座房通長22.6米。門樓做工精細,門楣木雕花紋,門口有石雕件,房屋整體保存較好。

標簽: 單位數 位數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江津博物館聯合5家博物館展出青銅器、字畫等具有虎元素的珍貴文物
下一篇:江蘇全省建成千冊以上職工書屋1.3萬多家,自建職工書屋量居全國各省第一

精彩圖集(熱圖)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