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相不相信,地球剛剛死里逃生了一次。
今年7月,一顆直徑約57~103米的小行星“2019 OK”,以24.5公里/秒的速度向地球奔襲而來。好在它只是擦著地球“鼻尖”而過,最終在不足地月距離的五分之一處掠過地球。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計算,若真迎頭撞上,“2019 OK”的沖擊力可能相當于幾千枚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約為1億噸TNT的當量,足以摧毀數座城市。
地球軌道附近時刻游蕩著數以萬計的近地小天體。8月10日,一顆比帝國大廈還大的小行星“2006 QQ23” 又從地球邊穿過,不過別擔心,你能看到這篇文章,就說明地球又逃過一劫。
在外太空滑過的“星”,有些可以許愿,有些可以要命。2013年,一顆直徑僅約20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地區(qū)上空爆炸,天空閃過一顆耀眼的火球,玻璃被震碎,墻體被炸飛,突如其來的災難造成約1500人受傷,7200棟建筑損毀和10億盧布的經濟損失。這還要慶幸爆炸不是發(fā)生在繁華的市區(qū)。
|
至于被行星撞擊后的“至暗時刻”,恐怕得問恐龍。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在5秒之內呼嘯著沖破大氣層,在如今墨西哥灣淺水水域著陸。海水被瞬間汽化并向高空噴射,一時間,海嘯席卷、巨浪橫掃、地震不斷、火山噴發(fā),隨后火山塵灰彌漫、暗無天日,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長久的“冬天”。統(tǒng)治地球近1.7億年的恐龍就此全體謝幕。
那次撞擊后,地球上的生存接力棒才傳到人類手上。小行星撞擊還為人類帶來了“金山銀山”——煤礦、磷灰石礦、油氣盆地,加拿大的銅鎳礦,南非的黃金和鉆石多是它的饋贈。但即使如此,人類還是害怕有朝一日小行星會收回自己的暫住證。
地球永遠只能圍著軌道轉圈圈。人類就發(fā)揮想象力,對小行星下手:用飛行器撞它,用引力拖拉機拉它,用核武器炸它,還有給它換個顏色來改變它的反照率與吸熱率,使它自行改變軌道……
理論上皆可行,但實際工程里各有各的難。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李明濤介紹,目前較為靠譜的兩種方式是靠發(fā)射衛(wèi)星以動能撞擊小行星使其偏離軌道,以及使用核爆。但前者需要嚴密監(jiān)控危險小行星并在其到來之前提前10~15年布局;而后者則既要取得政治及倫理上的全球共識,還要解決核輻射與爆炸后的小行星碎片繼續(xù)撞擊地球問題。
在今年4月舉行的2019國際行星防御會議上,全球小行星專家進行了一場“決定人類命運”的模擬——小行星撞擊地球演習。演習虛構了一顆將在2027年來襲的小行星,即使調動了領域內的最強專家,運用了全地球的空間力量,動能撞擊與核爆摧毀雙管齊下,地球依然未能全身而退——小行星碎塊將撞擊紐約。
而現(xiàn)實比演習殘酷。演習還為人類預留出8年的應對時間,終結恐龍時代和降落于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地區(qū)的小行星都是在毫無防備時抵達。
近地天體觀測望遠鏡都在實時工作的情況下,“2019 OK”還是一次次逃脫了國際小行星預警小組的捕捉。直到飛臨地球前一天,它才被巴西索納爾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發(fā)現(xiàn)并賦名,至于它的軌道、速度、大小,甚至在掠過地球幾小時前才被確認。
“我當時驚呆了,真是受到驚嚇……”天文學家艾倫·達菲在發(fā)現(xiàn)“2019 OK”時表示。
發(fā)現(xiàn)、監(jiān)測并預警潛在威脅小行星是地球防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過科學有它的局限。一是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有限,且觀測站北半球多,南半球少,分布不均衡。科學家尋找又小又不發(fā)光的小行星好像在黑暗中尋找一粒煤渣,倘若小行星從太陽那一側飛來,情況只會更糟,難度仿佛在汽車遠光燈照射下找到一只螢火蟲。二是因于觀測誤差,確定被觀測目標軌道較難,一旦靠近地球與地球近距離接觸,近地小天體的軌道又將改變。
在地球暫住至今,科學給了人類最大的自信。但其實,這種自信也不堪一擊。小行星會構成威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學者認為,超級火山構成的威脅更嚴重。位于美國黃石公園的超級火山就蘊含著足以摧毀世界的能量,一旦爆發(fā)人類只能“躺輸”,巖漿將直接屠戮大半個美國,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將隨大氣環(huán)流飄蕩影響全球,酸雨連綿,氣溫迅速降低,植物枯萎,動物失去食物。而科學界已探知的超級火山就有20座。
人類文明有無數種被終結的原因,還能走到今天,只能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必須承認的是,科學并未無所不能。
但 “科學是一門永不停頓的哲學,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達到完美的地步。它的規(guī)律就是進步。昨天還看不到的一點就是它在今天的目標,而且還將成為它在明天的起點。”
2021年,NASA將執(zhí)行雙星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發(fā)射飛行器撞向Didymos雙小行星中較小那顆,然后測量撞擊所對小行星造成的偏移與變化,為未來真正攔截小行星任務積累經驗。
可并非每個項目都進展順利,科學還與科學之外的事物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一個名為NEOCam的超強紅外望遠鏡計劃因經費不足被擱置。據NASA估計,這臺望遠鏡能偵測90%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并提前數十年發(fā)出預警。“擱置是因為科研資源有限,相比其他科學探索任務,NEOCam的純科學意義不足。”李明濤解釋道,“即使是為了保護地球與人類,小行星防御通常被認為重要但不太緊急,大多數人懷著僥幸心理,認為短時間內小天體撞地球不會發(fā)生,并且這項研究短時間內很難出重大成果,因此獲得資助的機會并不多。但我們依舊會呼吁并持續(xù)推動全世界范圍內的行星防御工作。”
歐洲航天局行星防御處聯(lián)合主任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車里雅賓斯克事件存在一定“積極意義”,讓大眾和政治決策者們清醒意識到風險。按照2019國際行星防御會議主持人吉姆·布里登斯廷的說法,那次開會的目的是“確保民眾明白,(小行星撞地球)不是只在好萊塢電影里出現(xiàn)”。
而等到行星撞擊迫在眉睫,需要真正啟動防御時,人類又將邁出科學領域,回答“人的問題”:和誰相關?由誰決定?誰來執(zhí)行?為誰執(zhí)行? 怎么執(zhí)行?
這些問題,領域內的共識是“擱置不論”。
好在至今地球的錦鯉人設還算牢固,哪怕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個水藍色的幸運兒也堅持走在自己的軌道上。
它沉默不語,只是承載著蕓蕓眾生。
標簽: 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