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泥成“金”的御窯女燒磚人
蘇州明朝御窯遺址外,一群人正焦急地看著一批滾燙的金磚從窯膛中取出。待磚塊冷卻,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金瑾迫不及待地上前敲擊磚面。聽著那宛若金石的聲音,金瑾露出滿意的笑容。
金磚是中國傳統(tǒng)窯磚燒制業(yè)中的珍品,古時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筑使用。因質(zhì)地堅細,敲之有金石之聲而得名。蘇州陸墓地區(qū)燒制出的金磚尤為優(yōu)質(zhì),號稱“一兩黃金一塊磚”。明清時,紫禁城所需磚塊均由陸墓窯場奉旨成造。
1912年中國封建帝制結(jié)束后,金磚不再被需要,制作手藝散落民間。上世紀80年代,磚瓦匠人金梅泉通過摸索,初步恢復了金磚的古法制作,令金磚“起死回生”。
2006年,金磚制作技藝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金梅泉找到當教師的女兒金瑾,希望她能傳承這項技藝,結(jié)果被一口回絕。
對于金磚,金瑾感情復雜。“小時候,節(jié)假日我都會去窯上幫忙。別人在玩,我一個女孩子卻在磚窯里弄得灰頭土臉,在學校都抬不起頭來。”金瑾坦言,自己去當教師,就是因為“不想去做那又苦又臟又累的活了”。
一年后,金梅泉再次找上門??粗鴿M面愁容的父親,金瑾考慮了一個星期,答應“先試一試”。
傳承的過程,金瑾戲稱為“小豬佩奇的玩泥生活”。金磚制作周期漫長,僅燒制就需130天。扦泥、瀝漿、燒焙……29道工序全要嚴格遵守規(guī)制。金瑾跟著父親揉泥、踩泥,“在泥里一忙就是幾個月,晚上洗衣服的水全是泥水”。
更困難的是對失傳老技藝的復現(xiàn)。父女倆花了兩年多搜集、整理史料。2008年,由金瑾主持的明清原味金磚重制項目正式啟動。之后7年,“都是失敗、研討、再做的循環(huán)”。為保證不出錯,小組連班倒晝夜盯著,“大年初一都在窯上忙著添火”。
2015年底,國家陶瓷質(zhì)量監(jiān)測中心檢測認為,金瑾團隊的復原工程基本成功,“部分規(guī)格甚至超越古代金磚”;2016年初,故宮博物院也給出“合格”的認定。金瑾心中大石落地,“總算能安慰自己,當時的選擇沒有錯了”。
對于金磚的現(xiàn)狀,金瑾認為“只是剛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父女倆仍在貼錢摸索金磚燒制的新工藝。2018年初,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將首家故宮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的牌子授予蘇州陸慕御窯金磚廠,約定雙方“一同將故宮和金磚帶入下個六百年”。
現(xiàn)在,故宮、天壇等地都鋪上金瑾燒制的金磚。去北京時,她總要帶孩子去故宮轉(zhuǎn)轉(zhuǎn)。走在太和殿里,感受著故宮的悠久歷史,金瑾會自豪地告訴孩子:“你腳下踩的,是媽媽燒的磚哦”。中新社記者 鐘升
標簽: 御窯女燒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