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日前,多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希望通過 3 至 5 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使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鏈條的前端,中小學階段是樹立科學信念、培養(yǎng)科學興趣、增強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是國家培養(yǎng)科技人才、發(fā)展尖端技術的重要陣地,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01
(資料圖)
“自然”→“科學”,當代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學教育事業(yè)得到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教育部于 1950 年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并草擬《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初稿》,開始在小學的中高年級開設自然常識課程。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我國并未形成自己的科學教育體系,教材內容也尚不完備,主要以效仿“老大哥”蘇聯(lián)為主。
幾年后,教育部于 1955 年發(fā)布《關于頒發(fā)“小學教學計劃”及“關于小學課外活動規(guī)定”的命令》,并于次年發(fā)布自然課程教學大綱,規(guī)定從一年級開始進行系統(tǒng)的自然常識教學。其中,初小階段(1~4 年級)的自然課在語文課中進行教學,高小階段(5~6 年級)則每周兩課時課程。
到了 1958 年,受“大躍進”浪潮影響,我國教育權限逐漸下放,全國各地開始自編教學大綱及教材,一定程度上致使此前的教學大綱失去了原有的指導意義。于是,國家又于 1963 年頒布了第二個自然課程教學大綱,規(guī)定全國統(tǒng)一使用人教版的《高級小學課本自然》1-4 冊以及“教學指導書”,并取消了歷來初小階段都有的自然或常識課,僅在高年級開設。
時間來到 1977 年,在經歷十年特殊時期后,為扭轉教育工作學制不一、教材不一、理念不一等混亂局面,國家對中小學教育工作作出多項指示。其中在科學教育領域,于年底發(f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自然常識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自此科學教育正式以“自然常識”之名披掛上陣,登上歷史舞臺。
但自然常識這一叫法并未有過多“停留”,1982 年起,根據新教學計劃,該課程取消了“常識”二字,將名稱又恢復為“自然”,并提前到三年級起開設。此后十余年中,教育部又多次組織修訂小學初中教學大綱,積極推動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改革,各地紛紛出現(xiàn)諸如《現(xiàn)代科技》《生活與科技》等校本實驗教材。
進入新世紀后,國家繼續(xù)加大中小學課程的改革力度。2001年初,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標準下,學科的名稱正式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變動鮮明地反映了教學內容的深化,即以自然現(xiàn)象及事物為主拓展延伸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等。
時間來到近五年,教育部于 2017 年發(fā)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再次調整為一年級。其中,一、二年級按照每周不少于 1 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課時數(shù)保持不變。去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發(fā)布,獨立設置了“信息科技”與“勞動”兩項課程科目,進一步豐富了科學教育的內涵以及科學類課程的課時。
02
取得成績斐然,但仍有上升空間
經過多年深化發(fā)展,當前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先在教材方面,院士等一流科學家擔任教材主編或學術顧問,參與編寫并對教材編寫團隊進行培訓,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且如上文所講,目前一至九年級均已開設科學課,并獨立設置信息科技、勞動課程。
其次在教學方面,我國已成立首屆全國中小學科學教學指導專委會,以推動各地各校開齊開足開好科學教育課程,廣泛開展科技節(jié)和社團活動,并加強實驗條件建設。數(shù)據顯示,去年我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實驗儀器達標學校比例較 2012 年分別增長 45.41%、22.36%、9.8%。
然后在師資方面,與十年前相比,全國小學專任科學教師總量增長了 35.3%,初高中理科類教師也穩(wěn)中有增。并且,通過實施“國培計劃”“暑期科學教師培訓計劃”等重點項目,科學教育教師的崗位認同、前沿意識、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最后在校外場所建設和科學實踐活動方面,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已有千余個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以及近萬個鄉(xiāng)村少年宮全面向中小學生開放。同時,打造出“天宮課堂”、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全國青少年高??茖W營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學習。
可見,近些年我國科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即便如此,這些成效依然被一些被學者、科學家和社會所質疑。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矛盾所致。
以中學階段為例,我國分科的科學教學體系相對完善,如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都有各自的學科課程論與教學論體系。但對綜合的科學教育,即關照各自然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及統(tǒng)一性的教育,在理論實踐以及政策研究上則相對薄弱。事實上,這一點從近幾年北京等地的新高考改革也能看出。即取消嚴格意義上的文理之分,力圖讓科學概念更為宏觀,不死板單一。
此外,國際學生測試表明,我國青少年學生對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出色,但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普遍不足,科學興趣和科學認識性知識水平也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另據中國科協(xié) 2018 年進行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表明,雖然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大幅提高,從此前的 6.2% 提升到 8.47%,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且區(qū)域發(fā)展不均的劣勢較為顯著。因此,提高全體公民科學素養(yǎng),廣大中小學校依然任重道遠。
03
欲更上一層樓,師資建設是關鍵
隨著科技強國建設進程的深入推進,國家對高質量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強,對深化科學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影響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即科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進一步深化科學教育改革,須解決中小學科學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之難題。
根據《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2020)數(shù)據顯示,在調差樣本中,小學科學教師數(shù)量最少,僅為語文的 10.22%、數(shù)學的 12.94%。此外,對照數(shù)量占比與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小學科學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排在倒數(shù)第二,僅高于末位 0.57%。整體看,小學科學教師普遍存在數(shù)量不足、學歷偏低的情況。
為解決師資建設的難題,教育部在去年 5 月印發(fā)《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yǎng)的通知》,首次針對小學科學教師培養(yǎng)制定專門文件,倡導創(chuàng)新小學科學教師培養(yǎng)協(xié)同機制;并于 7 月與中國科學院協(xié)同發(fā)力,共同組織“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以科教協(xié)同機制賦能賦智,為新時代科學教師培訓提質增效積累新經驗。
而近期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則提出,在“國培計劃”示范項目中專門設置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升級實施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yǎng)提升行動計劃,增強科學教育意識與能力,探索開展科學教育專業(yè)水平認證工作。落實小學科學教師崗位編制,加強中小學實驗員、各級教研部門科學教研員配備,逐步推動實現(xiàn)每所小學至少有 1 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
除師資建設外,針對一些地方校內外科學教育融會貫通不足,社會協(xié)同支持機制未有效建立等問題,該《意見》還指出,要動員社會各方參與并提供資源和課程,引導企業(yè)援建基地,豐富科學教育資源。并提出各校要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原則上至少設立 1 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 1 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機構(館所、基地、園區(qū)、企業(yè)等)。
結語
綜合來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發(fā)展已不僅局限于校內,可能還涉及更廣闊的校外下沉市場。如果能采取“校內校外校外兩頭走”的戰(zhàn)略,在校內師資建設完善的同時,更好的借助校外力量,將有更充足的發(fā)展空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