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不了的食物,還可以吐出來?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中國鯤鵬翼龍的兩件標本以及與翼龍共同保存的團狀聚合體進行研究,確認該團狀聚合體是翼龍的食團,第一次證實了翼龍食團的存在。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B輯》上。
同時,“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我們推測鯤鵬翼龍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2月16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蔣順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食肉動物在進食后會將無法消化的東西混合在一起,以食團的方式吐出。現生很多脊椎動物會吐出食團,其中猛禽最為典型,鳥類、鱷類、有鱗類和海生哺乳類中也發(fā)現有這一行為。這種行為同樣發(fā)現于中生代的鳥類、鱷類和非鳥恐龍等。
“之前也有過疑似翼龍食團的報道,但都沒有被證實。不過,由于翼龍與恐龍、鱷魚等較近的親緣關系,所以翼龍吐出食團也存在很大的可能。”蔣順興說道。
此次研究的兩件鯤鵬翼龍標本包括一件成年翼龍標本和一件幼年翼龍標本,兩個標本體型相差約一倍,而兩個團狀聚合體的大小也與翼龍的體型相當。
“通過對大的聚合體寬度與成年鯤鵬翼龍腰帶寬度進行比較,我們發(fā)現,聚合體寬度大于腰帶寬度,聚合體顯然不可能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蔣順興說,另一方面,兩個聚合體中的食物殘留主要是相對完整的魚類硬鱗,這與翼龍糞便中發(fā)現的數量極多的破碎細小結構完全不同。
基于這兩點,研究人員排除了這兩個聚合體是糞便的可能性,綜合其形狀考慮,這兩個聚合體最可能是翼龍的食團。
結合已經報道的翼龍胃石的化石證據,研究人員推測,翼龍也可能具有分化的肌胃和腺胃。這一現象在主龍類中較為普遍,這一研究也支持了主龍類中胃普遍分化為肌胃和腺胃的假說。而較為原始的真雙型齒翼龍能夠將硬鱗咬碎成十分細小的結構,說明其可能通過糞便而不是以食團的形式排出體外。所以,雖然吐出食團在主龍類中有很多報道,但是這一行為更可能是在主龍類中多次演化后出現的。
為了搞清楚鯤鵬翼龍的食性,研究人員還將兩件食團中的鱗片與同一層位中僅有的一種古鱈類全身各部位的鱗片進行了比較。“我們發(fā)現,較小食團中的鱗片與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的古鱈類某些鱗片的大小形狀都十分相似;而較大食團中的鱗片整體比較小的鱗片大了約3倍,推測較大食團中的鱗片來自一條更大的古鱈類。”蔣順興解釋道。
“我們關于鯤鵬翼龍個體發(fā)育的研究發(fā)現,在幼年個體中,牙齒的絕對大小已經和成年個體沒有什么區(qū)別,這也暗示了幼年個體很可能具有類似成年個體的食性和捕食能力。”蔣順興說。這進一步證明了鯤鵬翼龍從幼年到成年都以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與其他研究人員關于翼龍可能隨著個體發(fā)育而改變食性的觀點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