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有關金星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先是9月初有媒體曝出在金星大氣中發(fā)現(xiàn)磷化氫,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消息一時間引起了熱議。但11月17日,一篇發(fā)表在預印本網(wǎng)站arXiv.org的文章顯示,最初報告的磷化氫水平至少比最新的結論高7倍,這就意味著金星上的磷化氫含量也許沒有那么高。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qū)”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復雜的軟硬件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不存在的“祝融星”
近代天文學歷史上,關于“祝融星”(Vulcan)的風波可能是最為知名的事件之一。1859年,當時的法國巴黎天文臺臺長勒維耶,試圖解決一個大難題——水星軌道的近日點進動問題。當時人們發(fā)現(xiàn),在考慮了金星、地球等其他行星的引力攝動后,水星的近日點進動仍然和天體力學的計算結果有所偏差。勒維耶經(jīng)過大量計算,提出了新行星假設。他認為在水星軌道之內還存在一顆未知行星或一群小行星,擾動了水星的軌道,造成了偏差。很快就有一名天文愛好者來信說,自己在幾個月前曾發(fā)現(xiàn)一個黑點從日面穿過,很可能就是這顆行星的凌日現(xiàn)象。勒維耶在查閱了他的設備和筆記后,于1860年宣布了這一發(fā)現(xiàn),并將這顆“行星”命名為“祝融星”。
隨后,盡管有不少天文愛好者宣稱自己觀測到了“祝融星”,但專業(yè)天文學家卻總是一無所獲。雖然從理論上說,一顆如此靠近太陽的行星幾乎總是淹沒在陽光之中,難以看到也在情理之中。但還是有人開始懷疑,這顆行星是不是真的存在?
到了19世紀70年代,天文愛好者的發(fā)現(xiàn)“祝融星”的報告不斷涌現(xiàn),也曾有專業(yè)天文學家稱在中國的一處基地看到了它的凌日現(xiàn)象。甚至在1878年,兩位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分別宣告發(fā)現(xiàn)了“祝融星”,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都~約時報》等媒體言之鑿鑿地說,“祝融星”的存在毋庸置疑,學校是時候教給孩子們新的行星順序了。爭議之聲逐漸轉弱。
但事與愿違,隨后的研究證實,1878年看到的“祝融星”其實都是亮恒星,并非新行星。1915年,愛因斯坦發(fā)表廣義相對論,對水星近日點進動給出了完全符合觀測的解釋,這顆并不存在的“祝融星”才徹底成為了歷史。
宇宙組分的比例
除了硬件外,天文學家對觀測信號的挖掘與處理也是在挑戰(zhàn)極限,難免會出現(xiàn)紕漏。越是重大的發(fā)現(xiàn),面對的質疑就越多。但正是這些質疑,讓研究結果越來越趨向“正確答案”。
2003年,美國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組分測量結果:暗能量占73%、暗物質占23%、普通物質占4%。一時間,不僅媒體爭相報道,學界也在為進入“精確宇宙學”時代而歡欣鼓舞。我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惕碚等人分析了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系統(tǒng)誤差。雖然遭到了WMAP小組的反駁,李惕碚仍然帶領團隊耐心地演算,找到了誤差來源并做了細致的定量分析。事實證明,李惕碚帶領的團隊是對的。2013年3月,比WMAP更先進的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wèi)星也公布了測量結果:暗能量占68.3%、暗物質占26.8%、普通物質占4.9%,和李惕碚團隊2009年得到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
無質疑,不科學,可證偽性正是科學最鮮明的特征。經(jīng)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于真理。而那些被證偽了的理論和發(fā)現(xiàn),就像綠葉一樣,化作了春泥養(yǎng)護著科學之花,并幫助人類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實。(李鑒 作者系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
標簽: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