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28日發(fā)表的一項行星科學研究,歐洲空間局(ESA)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菲萊”著陸器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彈起時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此次分析“菲萊”在該著陸點的含冰石塊上留下的印記,讓科學家們深入了解著陸時新暴露的冰層的強度。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是歐洲空間局組織的無人太空飛船計劃,2004年就已發(fā)射升空。2014年11月12日,“菲萊”著陸器成功向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降落,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登陸彗星。不過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它在著陸時還彈跳了兩次,最后停在名為阿拜多斯的區(qū)域的一個懸壁下。雖然此前已經確定了第一個和第三個著陸點,但第二個著陸點的位置一直以來都不為人知。
根據一項新的著陸軌跡分析,歐空局科學家勞倫斯·奧洛克及其同事此次著手確定“菲萊”著陸器的第二個著陸點。通過比較分析“羅塞塔”號航天器(當時位于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周圍的軌道上)拍攝的著陸前和著陸后的圖像,研究團隊觀察到一個山脊表面有兩塊相鄰巨石的特征發(fā)生了變化,那只能用“菲萊”著陸器的存在來解釋。
他們進而確定,“菲萊”著陸器在這個地點停留了近兩分鐘,進行了4次不同的表面接觸。在這個過程中,它使石塊內部的水冰暴露了出來。在第三個接觸點,研究人員在冰面上觀察到“菲萊”留下的一個約0.25米的印記。
由此,科學家們計算出石塊中冰的強度非常低,還不到12帕斯卡,比地球上剛落下的小雪還要軟。他們總結稱,這項新發(fā)現(xiàn)使人們對未來彗星任務中收集冰樣本所需的機械過程有了深入了解。同時,這顆彗星可能誕生于約46億年前的太陽系形成初期,對其冰層的研究,亦有助于了解太陽系的原始化學組成與狀態(tài)。
標簽: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