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控股赴港IPO 依賴獨家授權(quán)毛利薄
繼小米和歌禮生物宣布登陸港股之后,芯控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芯控股)也于近日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欲登陸港交所主板。雖然不如小米知名,但是在缺“芯”時期,芯控股登陸港股恰如其時。
芯控股采取的仍是紅籌模式,上市主體系于開曼群島注冊的有限公司,其經(jīng)營實體主要位于香港和內(nèi)地。
在港股上市前,芯控股有兩大股東,一個是持股9%的WYCL公司,由創(chuàng)始人何勇全資持有,注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另一個持股91%的股東SEIL公司同樣注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由新加坡上市公司SMPL全資持有,何勇持有SMPL公司2.74%的股份。
芯控股全資持有注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的Xin Capital公司,Xin Capital則全資持有新曄香港,新曄香港是芯控股旗下經(jīng)營實體成立時間最早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且在經(jīng)營實體體系中處于最終控股地位,具體來看,新曄香港旗下控股5家香港公司和5家內(nèi)地公司。
截至2017年12月31日,芯控股擁有586名員工,超過86%的員工來自內(nèi)地公司,從職能看,銷售人員占比最多,為35.32%,其次是營運人員,占比為20.82%。
從芯控股的名字看,似乎與因中興事件而被大眾所關(guān)注的芯片行業(yè)密不可分,而從人員職能分布來看,并未見生產(chǎn)人員的身影。那么芯控股的商業(yè)模式究竟是什么樣的?
依賴獨家授權(quán)
據(jù)招股書,芯控股的產(chǎn)品組合包括仿真IC、數(shù)字IC、射頻╱無線IC、存儲器、光電子組件及各種無源組件(如連接器、振蕩器、電阻器及電容器)。芯控股直接與總部位于美國或歐洲的全球著名IC(集成電路)公司合作,這些公司已向芯控股授出在中國地區(qū)分銷及銷售其產(chǎn)品的分銷權(quán),芯控股從而得以向客戶提供各種電子組件。
從此可知,芯控股沒有生產(chǎn)人員似乎就順理成章了。
從本質(zhì)上說,分銷是貿(mào)易模式的一種,分銷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熟知的代理商。
哪怕分銷的是科技含量高、且全球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芯控股的毛利率也并不喜人。
2015-2017年,芯控股的毛利率分別為7.8%、7%、6.5%,一方面均未突破8%,另一方面,呈現(xiàn)逐年下滑的趨勢。從《國際金融報》“IPO日報·星榜”欄目選取優(yōu)質(zhì)新股的指標來看,芯控股毛利率遠未達到40%,從這個角度看,該細分行業(yè)并非理想的“藍海”。
另外,芯控股在風險提示第一條進行了警示。2015-2017年,芯控股于各年度向其五大供貨商作出的采購額分別約占采購總額的95.8%、93.9%及92.7%,而芯控股于各年度向最大供貨商作出的采購額分別約占采購總額的65.4%、53.2%及53.2%。倘與該等主要供貨商訂立的分銷協(xié)議遭終止、中斷或以對其不利的任何方式修訂或無法重續(xù),則芯控股可能無法提供客戶所要求的各供貨商的產(chǎn)品。
滿足A股“隱形紅線”
從資產(chǎn)規(guī)??矗究毓审w量并不大。
2015-2017年,芯控股的總資產(chǎn)分別約為2.84億港元、344億港元、4.46港元,換算成人民幣,2017年總資產(chǎn)約為人民幣3.6億元。
從營業(yè)狀況看,2015-2017年芯控股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約為51.67億港元、66.86億港元、81.2億港元,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則為5.17億港元、8億港元、8.2億港元。
雖然港股實行注冊制,但港股并非沒有財務(wù)門檻,在港股主板上市的企業(yè),必須滿足三大測試中的任意一個:
第一是盈利測試,要求3年稅后盈利大于等于5000萬港元,并對每年盈利要求進行了細化,也就是首2年稅后盈利3000萬港元,近1年稅后盈利2000萬港元。
第二就是市值/收入測試,要求企業(yè)市值大于等于40億港元,同時最近1年收入大于等于 5億港元。
第三則是市值/收入測試/現(xiàn)金流量測試,要求市值大于等于20億港元;并且最近1年收入大于等于5億港元;以及前3年累計現(xiàn)金流入大于等于1億港元。
芯控股滿足上述要求,而以芯控股的營收和凈利規(guī)模,芯控股還滿足A股有關(guān)IPO審核的“隱形紅線”:3年凈利潤高于1.5億元,最近1年凈利潤高于8000萬元。(記者 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