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推車爸爸”“打扇男孩”詮釋普通人的美好傳承
(資料圖片)
羅筱曉
炎炎夏日,若是遇到正從事重體力活兒的人,路人可以做點什么?近日,在重慶街頭,一位42歲的父親給身邊的孩子和看新聞的我們做了個示范。
7月14日,來自廣東順德的郭志強一家和朋友在重慶旅游。在一段上坡路,一位“棒棒”(挑夫)拉著滿滿一板車水在高溫下緩慢、吃力地前行。路過看到這一幕,郭志強趕緊走過去從后面推著板車給“棒棒”師傅幫忙。最后,兩人一路合力把一車水送到了目的地。
對當事“棒棒”師傅來說,陌生人送上的“一臂之力”不僅減輕了自己體力上的負重,也讓他在心理上感受到一份善意和暖意。然而這還不是郭志強助人之舉最大的意義:在推板車的過程中,包括郭志強6歲半的女兒在內、同行的幾位孩子一直跟在旁邊為他加油鼓勁,有年紀稍大的孩子還上前一起推了車。
雖然事后回憶起來,郭志強只覺得“沒想太多就上去幫忙”,但恰恰是他的無心,成就了一堂難得的品德實踐課。再多的言傳也比不過一次實打實的身教,在重慶的那段上坡路上,郭志強給幾位孩子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未來當孩子們身邊的同學、朋友需要幫助時,這顆種子很有可能就會發(fā)芽、開花。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這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了。不過,這位“老師”最應該教孩子什么以及以怎樣的方式教,卻常有不同的答案。在這個每個娃都是寶貝的年代,許多家長都期待孩子既要身體健康又要學業(yè)有成還要多才多藝,但越是如此,一些看似無用卻事關重大的教育就越可能被忽視。
最近在四川樂山,環(huán)衛(wèi)工人羅淑容在酷暑下清掃大街,10歲的兒子王超跟在她身后不停為她打著扇子。這段視頻傳上網(wǎng)后,網(wǎng)友紛紛夸贊小王超懂事,對此他自己卻覺得沒什么,因為媽媽很累,滿頭大汗,給她打扇很自然。據(jù)羅淑容表示,兒子不僅常常陪她掃街、給她打扇,還從不覺得沒空調的住處不舒服,因為那里“有媽媽,有媽媽的愛”。
10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在這個年紀既懂得大人的辛苦,還能坦然接受母親工作的平凡,王超一言一行體現(xiàn)出的教養(yǎng)恐怕連不少大人都比不上。作為一名普通的環(huán)衛(wèi)工,羅淑容也許不能在物質和學習等方面給予兒子過多的支持,但透過王超的懂事不難推斷出,她一定是一位對生活不卑不亢、對工作勤勞認真、對孩子無私但不盲目溺愛的母親,而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間浸潤著小王超的心靈。相比于附加于身的才藝、成績,這些品格往往能讓人走得更遠、更久,難怪有網(wǎng)友會說小王超未來可期。
“推車爸爸”也好“打扇男孩”也罷,都只是普通人。普通人因為普通的舉動為萬千網(wǎng)友稱贊,究其根源是他們詮釋了做人和對待別人的基本道理。這樣的道理不僅是好的家庭教育的根基,更是好的社會風氣的根基。從這個角度講,想在孩子這張白紙上畫出美麗的圖案,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都要有更多的正面示范和引導。
正所謂善雖小,積而成德,德澤后輩,此謂教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