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湖州12月11日電(施紫楠 許旭 周丹)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zhèn)周塢山村王家自然村,一根根竹篾在收入農(nóng)戶錢有元指尖跳起歡快的舞蹈。一張條桌、一條高凳、一把刮刀,成為他“吃飯的家伙”。
從一根成竹到一個竹簍,要經(jīng)歷砍、鋸、切、剖等13道工序。錢有元剖出來的篾片,粗細均勻,青白分明,編織出來的竹簍圓潤有型、堅固耐磨。依靠竹藝編織這門老手藝,錢有元家在2020年徹底擺脫了貧困,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村民在制作竹制品許旭供圖
周塢山村位于和平鎮(zhèn)最南端山區(qū),多年來,該村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就業(yè),留守的村民依靠每家二三十畝的茶山過日子,除了到茶山干活外,其余時間全部閑置在家,收入來源單一。
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周塢山村兩委干部經(jīng)過多次商量,結(jié)合村莊實際,將目光鎖定在了毛竹上。雖然近年來毛竹價格持續(xù)走低,但手工類的竹制品需求和價格卻是逐年遞增。
找到切入點后,該村村干部通過與黨員志愿者、鄉(xiāng)賢、人大代表多次商量與資源考察,聯(lián)系了竹制品加工企業(yè),將材料送到村民家中進行手工制作,做好后又將成品回收。
村民在扎掃帚許旭供圖
“以前我就是一個閑人,一分錢不掙,啥也做不了。現(xiàn)在我和老伴兩個人每天也能賺個80多塊錢,自己想吃什么就能買什么了。”81歲的趙大伯與妻子都是殘疾人,腿腳不方便,平日里連家門都很難出去,更別說外出掙錢。
原先夫妻倆靠著僅有的一點殘疾人補貼和兒子供養(yǎng)過日子,聽說該村黨員聯(lián)系了企業(yè)制作手工火把后,第一個打電話報了名。
“材料都給我們送上門,做好了又來拉走,每次來拉貨都會把上一次的工錢結(jié)給我們。坐在家里動動手就能賺錢,這是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事,而且我們做的這些還都是要出口到外國去的,讓我們覺得很有成就感。”趙大伯說。
據(jù)悉,如今周塢山村利用管理茶山的閑暇時間從事竹制品加工、制作的村民已有300多人,有參與竹子火把加工的、有將竹梢加工成毛料的、有扎竹絲掃把的……
“這幾年,我們通過黨員、鄉(xiāng)賢認購、幫銷等機制幫助村民銷售這些手工竹制品,東西都不愁賣。家門口取材也非常方便,讓村里的閑置勞動力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切切實實地為村民創(chuàng)收?!敝軌]山村黨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紅芳說。(完)
標簽: 竹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