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惠州12月4日電題:探訪廣東羅浮山酥醪村:又是一年臘肉飄香時
中新網記者宋秀杰
“北風起,食臘肉。又是一年臘肉飄香時。”每年入冬后,正是國家5A景區(qū)——廣東惠州羅浮山酥醪村制作臘肉的季節(jié)。家家戶戶門前、屋頂或陽臺都曬著臘肉,還有一排排的臘豬頭皮、臘豬肝、臘豬腸、臘豬腳、臘排骨等,長短不一排列,遠看猶如五線譜上高低起伏的音符,迎著陽光搖曳泛光。清風徐徐,香味撲鼻。
12月4日,該村村委會負責人高錦旭作“向導”,記者先后走進李奮仁、高海球等村民的家中,目睹了他們采用地道的傳統(tǒng)秘方制作“酥醪臘肉”的方法。
該村村民李奮仁是該村的一位制作臘肉的“高手”,他家每年能宰60頭土豬,能制作約2萬千克的臘肉,年收入達30萬元以上。
李奮仁稱,酥醪臘肉,都是選用自家養(yǎng)的豬或者當地村民自養(yǎng)的本地土豬制作而成的,并以村民種的番薯苗、酥醪菜以及山上的野菜,再配上羅浮山的山泉水喂養(yǎng)。豬肉肉質特別結實爽口,肥瘦肉均勻。
一頭豬喂養(yǎng)滿一年左右,重量約100千克以上。入冬后,就可宰殺了。在制作酥醪臘肉時,首先要去骨切成條狀。隨之把豬肉清洗干凈后,一條豬肉割成兩根手指的寬度,重約一千克。
其次,要按比例放入鹽、茴香、八角、白糖、料酒、生抽等10多種調料,不停地攪拌豬肉,使之入味均勻。然后再放進瓦缸里腌上12小時,便可撈起來晾曬。
另外,吹北風有太陽時晾曬。用繩子穿過豬肉較結實的一頭,在樓房陽臺處搭建架子,一排排掛起來。晾曬臘肉的頭三天最關鍵,因此最好選在吹北風有太陽的日子。群山深處的酥醪村山風很大,平均氣溫比市區(qū)低3至4℃,加上晝夜溫差大,陽光好,曬出來的臘肉有其獨特風味。待北風、空氣、陽光都較充足時,拿出戶外晾曬一周左右即可。
李奮仁還稱,他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家房前樓頂將臘肉拿出來晾曬,一般晚上收回屋。等曬到一周后,透過陽光可看到肥肉部分已經透明了,表明臘肉晾曬好了,可以收起來儲藏。腌制臘肉一般能保持四成肉重,即100多千克的豬,曬成臘肉后重量為45至50千克。
該村村民高海球也是一位制作臘肉的“高手”,他不但每年能制作1000千克臘肉,而且還經營一間叫“合家歡”的農莊,按當地價格,一斤臘豬腸能賣90元左右,一斤臘肉能賣80元左右,另外還兼營艾糯糍粑等當地美食,年收入也達30萬元以上。
據介紹,酥醪村位于羅浮山東北面,與增城、龍門接壤。全村土地面積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000多人,下轄15個自然村,是博羅縣政府打造的旅游特色鄉(xiāng)村之一。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遍布全村,景觀獨特,文化內涵深厚,每年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游玩超8萬人次。該村除了制作酥醪臘肉以外,還有生產酥醪菜(仙人菜)、羅浮山甜茶、羅浮山紅腳艾(鮑姑艾)等美食與特產。其中,“酥醪臘肉”深得海內外游客喜愛,今年酥醪村村民共制作了臘肉達300多萬公斤,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生意,收入十分可觀。
“羅浮山下臘味香,酥醪宴客待情郎。只因家住蓬萊島,風物盡沾神仙光。”酥醪村負責人高錦旭用一首古詩道出該村“臘味”的悠久歷史和傳承品質。他稱,每年在這個季節(jié),就有不少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美食客為一嘗酥醪臘味而驅車數百千米親至親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