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人愛上了聽書。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聽書率較上年平均水平分別提高4.3%和8.5%。有聲書主播通過發(fā)揮聲音的想象力,讓聽眾充分感受到書籍自身價值之外的演播藝術價值。
這悅心更悅耳的“閱讀”體驗從何而來?哪些有聲書最受歡迎?記者近日采訪了部分業(yè)內人士。
從文字到聲音 形式出新出彩
一本有聲書從無到有需要經歷版權引進、音頻生產、策劃運營、渠道分發(fā)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最終被用戶收聽到。由于版權、制作、編輯、運營等方面的成本較高,并非所有書籍都適合推出有聲版本。據了解,原創(chuàng)網絡文學、熱門影視文學和經典作品是目前有聲書中最受歡迎的門類。
“一般而言,原創(chuàng)網文中的玄幻奇幻、都市傳說、穿越架空題材熱度較高,比如《斗羅大陸》《傲世九重天》等。《白鹿原》《孤城閉》《慶余年》等熱門影視作品的原著也較受歡迎。兒童有聲書的頭部資源市場反響也不錯。”懶人聽書創(chuàng)始人宋斌說。
制作有聲書首先需要進行版權洽談。和電子書、紙質書版權一樣,有聲書版權也是單獨授予的。單本有聲書的權利也有不同,可以分為“單人演播”“男女雙播”“多人演播”“有聲劇改編”等多種。
“版權方通常授予的有聲權利是‘單人演播’,不能改動文本,所以,市面上的有聲書大多由一個主播演繹,按照原文朗讀。‘單人演播’以外的權利,需要版權方重新授予,每追加一種新的權利,都需要出版社承擔相應的版權成本。”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凌云介紹說。
如果沒有得到改編授權,主播可發(fā)揮的余地是不是就比較小呢?
“有聲書的音頻制作,并非從文字到聲音的簡單轉換,主播需要全面了解整個文本,跟演員拿到劇本后,要琢磨人物性格一樣。但主播無法像演員一樣,通過面部表情去展現(xiàn)人物的狀態(tài)、心理和情緒,只能通過聲音,這就對主播提出了較高要求。此外,主播還需要在版權方允許的情況下對一些不適合口語表達的內容進行微調。”懶人聽書運營中心生產制作部經理韓霜雪說。
主播的作用在錄制外國文學翻譯作品方面更為明顯。“翻譯作品對于國內聽眾來說有天然的距離,這就需要主播有非常強的演繹能力,把翻譯腔本土化。”朱凌云說。
近年來,部分有聲閱讀平臺已經不只滿足于簡單地把文學作品轉化為音頻,而是將劇本化改編融入有聲書制作,打造有聲書“2.0版本”——廣播劇。
2019年12月,729聲工場參與制作的《三體》廣播劇在喜馬拉雅上線。制作團隊按照標準電視劇制作模式,進行人設解析、結構拆解、制定分集詳綱等,并調動幾十位配音演員參與配音,為廣播劇專門制作的音效更比一般廣播劇多出數倍,使《三體》廣播劇成為一個“聲音大片”,播放量超2400萬。
聽見文學經典 傳遞人文之聲
2019年,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涉足有聲書領域,推出的第一本有聲書是閱讀難度很高的文學經典——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在喜馬拉雅上線第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10萬,各平臺累計收聽量近千萬。這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來經典也可以用耳朵聽。
在運營上獲得成功的有聲書,一方面緣于經典本身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也與有聲產品的精耕細作分不開。
新經典創(chuàng)新實驗室音頻出版主編劉恩凡說:“在《百年孤獨》有聲書的制作過程中,策劃編輯提前準備了兩萬字的人物小傳,幫助主播捋清書中7代人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制作編輯在錄制過程中,時不時和主播一起停下來分析情節(jié)、查閱資料,并對文本進行詳細的制作標記,以便后期用音效和音樂為作品增色。作品上線后,我們也做了大量的推介工作, 幫助聽眾消除對名著的畏難情緒。”
無獨有偶,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230種有聲書中,最受歡迎的也是一部經典作品——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這本書在各平臺的累計收聽量超300萬?!栋谅c偏見》《月亮與六便士》《亂世佳人》《老人與海》等經典也廣受歡迎。
朱凌云介紹說:“由于譯介早,不少外國文學經典已經融入幾代國人的閱讀史,今天的讀者更能以聽書的全新形式走近經典。我們也積極推動當代外國文學的有聲化,比如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和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
目前各大有聲書閱讀平臺上,文學經典已然成為熱門。在喜馬拉雅上,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累計收聽量達1.33億,《人生》達830萬,《圍城》《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等都是收聽熱門。
“經典成為數字開發(fā)的香餑餑,是意料之中的事。我們能做的是,讓它們實現(xiàn)無損耗的產品形態(tài)轉化,挖掘內容價值、放大傳播價值,毫無障礙地抵達受眾。”劉恩凡說。
助力全民閱讀 市場前景可期
有聲書的特點,是人們可以在不打擾手頭工作,或不便用眼、用手的生活場景下,滿足閱讀需要。不論是開車、吃飯,還是帶娃、排隊,抑或眼睛疲勞時,只要攜帶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聽書。由于具備全場景優(yōu)勢,有聲閱讀在推動全民閱讀方面的獨特作用日益受到重視。
喜馬拉雅在全國設立了超過5000處有聲圖書館,人們可以在廣場、公園、地鐵等20多個場景中隨時隨地免費聽書。懶人聽書發(fā)起“書舟計劃”,通過圖書捐贈、建立書舟閱聽館、成立品牌公益聯(lián)盟等形式,致力于為山區(qū)學子、鄉(xiāng)村教師、邊防戰(zhàn)士、視障人群提供優(yōu)質閱讀服務。
“我們專門為特定人群打造了有聲圖書館,如深圳的老年人聽書空間、大連的殘疾人有聲圖書館、哈爾濱的盲人有聲圖書館等。對于視障群體來說,有聲書為他們打開了‘閱讀’的新世界,彌補了他們無法用雙眼獲取新知的遺憾。”喜馬拉雅副總裁孫鵬說。
2019年底,《泰晤士報》曾報道:全球有聲書市場2020年將增長25%,達到近40億英鎊(約合363億元人民幣),銷量有望超過電子書,有聲閱讀行業(yè)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可以把有聲書理解為出版的第三賽道。第一賽道是紙質書,第二賽道是電子書。它們適合不同閱讀場景,是優(yōu)質內容在不同渠道的變現(xiàn)路徑。有聲閱讀將會成為閱讀市場的一個重要細分市場。”劉恩凡說。
越來越多的出版社正朝著融合出版的方向發(fā)力。
朱凌云說:“從一本紙書的選題策劃開始,我們就會全盤考量,把電子書、有聲書的版權洽談納入選題范圍。”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認為,聽書等數字業(yè)務,以增加紙本書價值為主,“把有聲書作為紙本書的形式補充,可以增加附加價值,促進紙本書銷售。”
通過探索文本和聲音的融合表達,有聲書實現(xiàn)了對書籍價值的再挖掘,這種閱讀新方式日益受到人們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歡迎,成為傳播文化的新力量。(張鵬禹)
標簽: 有聲書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