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視頻在網上引發(fā)熱議。在視頻中,一名中年男子和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因生活費而發(fā)生爭吵:女兒覺得1個月1000元生活費不夠,父親則覺得足夠。大學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錢觀?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
學生
每月1000元不夠花
“干飯”支出占比最大
記者采訪了廣州市的大學生,他們普遍表示,每月1000元的生活費“不夠用”。
暨南大學的葉同學算了一筆詳細的賬:“就算頓頓都在食堂吃,一日三餐加起來也要花30元左右,光吃飯一個月就要花900元了。我剛讀大一時的生活費就是1000元,但不大夠。后來漲到了1500元,再加上我實習攢的小金庫,現在的生活費才夠用。”
受訪同學都或多或少有過生活費“升級”的情況。中山大學的盧同學表示,1500元生活費在大一可能還勉強夠用,后來他感覺物價有所上升,生活費就漲到了2000元,偶爾還得向父母要額外的零花錢。
華南師范大學的向同學讀的是藝術設計相關專業(yè),對他而言,1500元的生活費有些捉襟見肘,“三餐、零食、跟同學出去游玩還有購買美術用品都要花錢,1500元不夠用,我經常向父母多要一些。”
大學生的生活費都花在哪里了?不少受訪者表示“干飯”支出占比最大,不少同學有三分之二乃至四分之三的生活費都花在飲食上,其余則用來支出水電費、空調費等固定生活支出,如果再買些喜歡的東西,到月底錢包就會“叮當響”。很少有同學能從父母所給生活費中攢下錢來。
如果生活費不夠怎么辦?向父母求助、校內校外兼職、實習接單、獎學金、花唄借錢……大學生有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向同學目前的生活開支,主要依靠固定兼職,以及在業(yè)余時間利用專業(yè)所學來接單,“例如設計一些小程序圖標、海報、logo”。
記者發(fā)現,還有不少大學生使用花唄進行“超前消費”。暨南大學的陳同學告訴記者,“在大一時,花唄額度越大就用得越多,有一段時間買了相機,已經快還不上錢了,從那之后就很少再用花唄。”不過,使用過花唄的受訪者均表示,一段時間后,會有意識地減少使用次數,直到還清款項、停用軟件。向同學說:“有時自己賺到的錢都用來還款了,就很不爽。”她現在并不認可使用花唄進行“超前消費”的做法。
家長
根據實際情況給生活費
希望孩子不小氣不攀比
廣東醫(yī)科大學徐同學的家長認為,有條件的家長給予適當的生活費是支持孩子完成學業(yè)的有力后盾。“我認為每個月給多少錢合適,要根據家庭的整體收入情況、孩子所在城市消費水平及孩子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
徐同學的家長介紹,目前孩子的生活費根據在校情況來變動。生活費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固定生活開支,一部分是彈性開支,如購買學習資料、換季買衣服等。“1個月1500元到2500元,孩子也會跟我們溝通他的花費情況。”
徐同學的家長認為,家長要盡力滿足孩子基本生活需求,同時也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要什么就有什么。“如果計劃外的開支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我們會鼓勵他兼職掙錢,或者提前規(guī)劃存錢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該家長說,“我們也會獎勵孩子,例如在孩子通過某項學業(yè)以外的資格證考試,或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時給他發(fā)紅包。”
“我希望孩子的消費觀念是不小氣、不攀比,理性面對自己的經濟水平。”徐同學的家長說,“我們會告訴他作為學生現在每個月大概花多少是合適的,不會無限地給他零花錢。不會過多干涉已經給他的錢,他可以自由支配。”
專家
家長勿過度強調經濟困難
學生要警惕校園貸
根據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研分析報告》,中國大部分大學生月均消費為1000元至2000元。1個月1000元是基本標準,但如果學生還有社交開銷或者添置生活用品,就有一定的經濟困難。
嶺南師范學院副教授、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廣東省心理學會副秘書長李繼波對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家庭需要為上大學的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費,否則,孩子為了生活而花大量時間去兼職掙錢,必然會影響學業(yè)成績。
家長如何判斷每個月給孩子多少生活費?李繼波建議家長從7個方面進行判斷,即家庭條件、所在城市、學校位置、學校類型、所學專業(yè)、社團活動、回家頻率。例如,孩子在一線城市、學校在市中心、學校是民辦學校、社團活動多,那么就需要比較高的生活費。不同的專業(yè)需要的生活費用也不太一樣,比如繪畫、書法專業(yè)的學生需要買材料。如果孩子回家次數比較多,往返的交通費也是一筆錢。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到,擁有財富只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富足;金錢是一種工具,用來協助個體達成自我成長的目標。”李繼波說,家長要以身作則,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引導子女勤儉節(jié)約。例如在消費前,可以跟孩子共同劃定大致的消費額度,督促孩子學會記賬等。
“其實孩子的金錢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親子關系和家長教養(yǎng)方式。”李繼波認為,父母和子女應該建立起平等的溝通關系,一個舒適有愛的家庭環(huán)境,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金錢觀。“大學生已經是成人或準成人了,跟中學生不一樣,家長還需注意留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來決定如何消費。”
“另外,父母特別要提醒孩子注意警惕校園貸,提前打好預防針。”李繼波強調,“如果孩子的消費需求合理,家長就可以去滿足;在孩子沖動消費時,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先滿足再教育引導。如有經濟困難,家長無需過度強調,這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
對于大學生,怎樣的消費觀是合理的?李繼波說,“學生偶爾會有沖動消費,這可以理解。但不建議在沖動消費后采用節(jié)食等方式‘省錢’。”李繼波表示,“同學們要認識到父母掙錢之不易,減少虛榮性、享樂性和沖動性消費。還應認識到金錢不是萬能的,有許多需求僅靠金錢解決不了,比如增長學識、提高德行。如果自己確有需要,可以在閑暇時通過正規(guī)的渠道找兼職來賺錢,例如校內兼職助理等,但不要耽誤正常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