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很多家庭選擇讓孩子利用課余時間鍛煉身體素質、培養(yǎng)興趣愛好。
方興未艾的素質拓展類培訓,真的迎來了春天嗎?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家體育、藝術類培訓機構,發(fā)現(xiàn)“幾家歡喜幾家愁”。
羽毛球班報名增六成,6名教練“滿負荷運轉”
開學兩周,常州海飛羽毛球俱樂部的報班人數(shù)較往年同期增長了六成以上,這讓總教練王宏彪意想不到。“剛開學沒幾天就接到了很多家長的咨詢電話,第一周就報了10人。目前來看,學生人數(shù)增加了四五十人。”
為了應對猛增的市場需求,俱樂部在周一到周四下午4∶30-6∶00增開了5個“1對4”的小班;周五到周六除興趣班外,又增加了6個小班。“以前頂多一兩個小班,教練都很空閑,現(xiàn)在我們6個教練全部上陣,‘滿負荷運轉’。”有20多年教齡的王教練表示,隨著“雙減”落地,家長更注重孩子的體質鍛煉了,會關注羽毛球班的訓練模式、跑跳素質培養(yǎng)等。
受疫情影響,府琛花園里一家主營籃球、羽毛球培訓的機構這兩天剛剛復課,正在招生宣傳中。機構招生老師葉子說,疫情前有兩三百名學員,經(jīng)歷過兩次停課后,只剩下一百多名了。不過,“雙減”政策又給他們帶來了希望,這兩天家長的咨詢量都比較大。“我們一般是周末上課。目前來看,如果周末學生不上學科類培訓,那我們非學科類的報名應該會呈上升趨勢。”
學科類培訓轉型,導致藝術培訓競爭激烈
“雙減”之后,藝術類培訓市場處境如何?
青果巷新開了一家名為“未滿·藝空間”的畫室,開學以來已吸納了十多位學員。負責人蘇老師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也是做繪畫培訓的,排課時間經(jīng)常會跟學員的學科類培訓沖突。“‘雙減’后不僅排課方便很多,家長也會跟著孩子一起來體驗。”
家長周女士說,自己看中了這邊的教學環(huán)境。“因為毗鄰青果巷,老師還會安排孩子到戶外寫生,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不用整天坐在教室里,我覺得挺好的。”
記者還調查了我市幾家綜合類琴行,發(fā)現(xiàn)各家報名人數(sh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幅度遠不及體育類培訓。
“外界都說‘雙減’后藝術類培訓迎來了春天,我認為并非如此。”一家打擊樂培訓工作室的負責人王老師說,像他從事的架子鼓培訓,因為是比較小眾冷門的樂器,所以選擇的家庭并不多。他告訴記者,如今很多小型學科類培訓機構,都趨于向鋼琴、美術等藝術類培訓轉型,無形中加大了行業(yè)的競爭。“學科類培訓機構本來就有生源基礎、授課條件,轉型的成本不高。而這些機構的學員,則更傾向于在本機構繼續(xù)學習,而不是重新找下家。”
“一年能省不少開銷”,家長省錢孩子輕松
莼莼是西新橋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這學期,征求了她的意見后,爸爸劉先生給她報了羽毛球班。
原本一周只能打一次羽毛球,現(xiàn)在一周能打四次,莼莼特別開心。劉先生說,其實孩子成績還可以,但是以前“劇場效應”作祟,眼看著周圍孩子都在補課,他們也不免焦慮,就給孩子報了學而思的數(shù)學和英語。“要說成績有多大提高也不見得,錢倒是花了不少,一門課一年也要交萬把塊學費。”
“雙減”后,劉先生一家不僅節(jié)約了經(jīng)濟開支,莼莼也有更多時間鍛煉身體了。“羽毛球是她喜歡的項目,對抗性不強,而且講究戰(zhàn)術,能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劉先生說,平時,女兒會和他們一起商量安排學習計劃,“總體來看,家長和孩子的壓力都小了很多。”
市民翁女士家住新城首府,女兒囡囡在實驗小學讀三年級,是個熱愛運動的姑娘。每天放學后,她都會約上小伙伴,在小區(qū)里拍球、騎自行車、跳繩,基本上能保證一小時左右的運動時間。翁女士說,他們沒有給女兒報過任何學科輔導班,只報了鋼琴和毛筆,都是囡囡喜歡的。“‘雙減’后,女兒有了更多時間培養(yǎng)興趣愛好,我們就給她報了羽毛球班。動靜結合,有利于孩子的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