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來源于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名稱大約起于南朝。各家對其解釋并不一致,有人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fā)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玉不勝簪。
絕句和律詩的區(qū)別
1、起源不同。律詩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絕句起源于漢朝及魏晉南北朝歌謠。
2、句數(shù)字數(shù)不同。絕句一般四句,五言絕句是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二十八個字;而律詩一般為八句,五言律詩一共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一共是五十六個字。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則稱排律或長律。
3、押韻不同。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絕句只需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