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是怎樣的景點?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史稱“忽汗城”,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西南渤海鎮(zhèn),是中國唐代渤海國的都城。古城建筑在東京城盆地的沖積平原上,南近鏡泊湖區(qū),西與北為牡丹江畔,東為匯入牡丹江的馬蓮河。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仿唐長安城而建,整個城址略呈長方形,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紫禁城)組成,城環(huán)套,坐北朝南,總面積16.4平方千米。外城,北垣長5.5千米,中間向北突出一部分,外突部分的寬度與內城相等,南垣長不足5千米多,東、西兩垣各長3.5千米多,全城周長為16.3千米,城垣殘高平均2米左右,外城共設10門,南北各3,東西各2,外城內有5條大街,由內城正南門到外城正南門,有一條寬達88米的朱雀大街,把外城分成東西兩區(qū),這5條主要街道之間有縱橫交錯的街道,構成市區(qū)街坊里巷;內城,當時是三省六部等官署所在地,位于外城北部中間,呈長方形,周長4.5多,僅部分城垣和禁苑遺跡保存較好,禁苑俗稱“御花園”,在內城東垣以西,宮城東垣以東,周長約1.5千米,池塘遺跡面積近2萬平方米,為一人工湖,池塘東西兩側有假山址,北部有亭榭址,礎石原址存放,附近多黃綠色釉瓦,亭榭原是八角形建筑;宮城,又稱“紫禁城”,在內城北部中間,呈長方形,周長2.5千米多,是渤海王室居住和行使統(tǒng)治權力的地方,存有宮墻、宮殿址、石井(俗稱八寶琉璃井)等,宮城城垣用玄武巖筑成,殘高平均約3米左右。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內有哪些景觀?
午門址
午門址,俗稱“五鳳樓”,是宮城正南門的臺基,殘高達6米,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20米,上有排列有序的圓形礎石。午門址兩側各有一處便門址。
五重宮殿
五重宮殿址,位于午門以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第1殿址南距午門址約200米,臺基以條石砌筑,高2米左右,其上保存原位排列的大型圓礎石40個,主殿兩側和后面也有建筑遺跡,存礎石,殿有寬闊的前庭。由第1殿址往北約150米是第2殿址,東西82米,南北28米,殿址前庭比第1殿的要小四分之一左右。第2殿之北130米是第3殿址,基址上柱石保存完好。第3殿址北為第4殿址,殿址較好,柱礎石整齊地排列在原地。再北為第5殿址,已靠近北墻,各殿兩側均有配殿,同主殿合成一組建筑群。在五重官殿址的兩側有長廊(回廊)和通東側長廊址的柱礎石。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外城內發(fā)現渤海古寺址10余座,如“朱雀大街”南部東側2個寺廟址,殿基東西長52米,南北寬30.7米,上面礎石整齊,四周鑿石鑲邊。附近出土銅佛、陶佛以及建筑裝飾品的殘件。興隆寺院內有渤海時期遺留下來的完整的佛教石雕作品石燈幢,整個燈幢用玄武巖雕琢而成,通高6米,由塔剎、相輪、塔蓋、塔室、塔室托、蓮花托、中柱石、蓮花座和塔基座組成;八角、八面、八窗,塔室與塔蓋以斗拱相連。興隆寺原三圣殿內的大石佛,高丈余,身披袈裟,坐在蓮花石座上,雕工精細。
標簽: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渤海國上京龍泉